□ 本报记者 曹天健 李娜
□ 本报通讯员 孔佳韵
“最盼吾儿同心,老宅常传笑语。”今年3月,当山东省邹城市综治中心调解员将辖区居民李先生生前留下的这句话读给他的两个儿子听时,两人泪流满面。李先生的两个儿子曾因家庭遗产分割发生纠纷。为化解矛盾,综治中心入驻法官联合专业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及社区党支部书记组建专班,融情于理、寓法于调,最终让两人握手言和。
“以和为贵、法德兼治,是政法机关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引。我们以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聚起各方合力,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济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白平和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济宁市持续擦亮“和为贵”纠纷化解品牌,有效提升了源头解纷、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5.41万件,调解成功4.56万件,调解成功率达84.3%。
织密“联动网”
“没想到矛盾解决得这么快!”4月12日,在微山县综治中心调解室,居民徐某签完和解协议后道出了心声。当天,徐某与黄某因琐事冲突引发轻微伤害,自行调解未果后通过综治中心窗口反映诉求。中心立即启动联调机制,联动公安、信访等力量及金牌调解员合力攻坚,仅用6小时便促成双方和解签约,3日内赔偿到位,高效化解了纠纷。
织密协同联动网络,聚资源、合力量。近年来,济宁市围绕“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目标,在综治中心安排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共同入驻。公安机关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强化对辖区内非警务矛盾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处置;检察机关完善以检察听证促纠纷化解等机制,促进民事纠纷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法院通过司法建议等方式依法有序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司法局强化对各类调解指导,整合基层法治力量,提升前端预防与就地化解质效。
据了解,目前,济宁市级综治中心确定了12个常驻部门和7个轮驻部门,推动诉调对接“一站式”服务模式落实落地。各县(市、区)结合实际,选择常驻、轮驻部门。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共入驻业务部门1928个、调解组织4389个,调解事项覆盖邻里纠纷、婚恋家庭纠纷等30余种矛盾纠纷类型。
构建“综治+”
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济宁市依托综治中心平台,通过构建“综治+”多元协同机制,推动调解与复议、诉讼、仲裁、信访有机衔接,做到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具体实践中,市司法局在市县两级中心设行政争议调解窗口及便民利企联系点,开通涉企“绿色通道”实现即收即受。市县两级法院在中心设法律咨询、诉调对接等服务窗口及共享法庭,调解员可线上联系法官获取指导。市仲裁委整体入驻综治中心,并与市司法局共同制定《关于推进商事仲裁入驻县级综治中心的指导意见》,确保仲裁调解全覆盖。
同时,信访部门设独立接待区,引导来访群众优先调解,对坚持信访且无法导入法定程序的诉求依法办理。市县两级综治中心设立法律咨询窗口,指派律师事务所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济宁市各级综治中心依规受理率和按时办结率均达99%以上,89.87%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
做实“微调解”
“工友情谊20年,石板哪有兄弟情!”今年5月9日,在曲阜市尼山镇的一个工地上,网格员史超群用一句暖心话语劝导缓和了因落石纠纷发生争吵的两名工友。史超群将两人请进村头“和为贵”调解室,释法理、明责任,短短15分钟便促成赔偿协议。
史超群是济宁市1.09万名专兼职网格员中的一员。目前,1.08万个网格中的1.09万名专兼职网格员每天守在自己的“责任田”中,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微小矛盾现场化解,做实“微调解”。
为了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济宁市组织网格员、“五老”乡贤、物业人员等力量进入村(社区)调解委员会开展“随排随调”,对无法化解或调解不成的,上交综治中心调解。
如何确保每一件矛盾纠纷都被“闭环”解决?济宁市制定全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细则和评估办法,对重点事件明确责任部门,建立台账、兜清底数、跟踪化解。制定社会稳定风险隐患排查处置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工作重心、压实工作责任。
同时,建立责任部门领办、牵头部门协办、综治中心督办的“三办”联动工作机制,即职责明确的矛盾纠纷由中心流转职能部门,边界不清、职责不明的由综治中心明确牵头部门协同办理,重大疑难事项由综治中心组织会商确定意见。综治中心综合运用平台督办、提请党委政府督办、电话回访等方式,对久调不决事项全程跟踪督办。
今年以来,济宁市综治中心共对45件复杂矛盾纠纷进行重点督办,有效推动了一批“骨头案”“钉子案”的实质性突破和化解。
来源: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25-08/15/content_9238130.html
责任编辑:SONGZIDONG
上一篇:
夜查铸安!山亭公安组织开展社会面清查集中行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