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点评>> 正文
夺命“化骨水”要全链条管起来!监管尚存盲区软肋
时间:2025-09-18 11:33:18| 来源: 新华网

       近日,杭州一位市民散步时不慎踩到氢氟酸中毒,送医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消息迅速引发社会关注,登上各大互联网平台热搜榜,也让“氢氟酸”这种危险化学品成为网络热词。

  事发不久,当地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公安机关介入调查,生态环境部门按规范完成现场无害化处置,街道推进善后处置工作。事发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误踩氢氟酸导致丧失生命,让人感到错愕和痛心。当事人所遭遇的无妄之灾,向全社会敲响了危险化学品全链条管理的警钟。

  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尽管其酸性弱于盐酸、硫酸等常见强酸,但腐蚀性极强。不仅能腐蚀玻璃、陶瓷、金属,更能侵蚀人体骨骼,俗称“化骨水”。

  氢氟酸对皮肤、眼睛、黏膜的刺激与腐蚀作用极强,危害程度极大,仅巴掌大小的皮肤接触就可能危及生命。

  正因如此,氢氟酸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的购买、使用、生产、储存及运输,均受到法律严格监控和管理。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危险化学品。

  与此同时,氢氟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半导体行业用它来清洗硅片表面,玻璃加工、石油催化等领域也离不开它。这种“必要性与危险性并存”的属性,更凸显了全流程监管的重要性。

  这件令人痛心的小概率事件,深究起来,就会发现有很多没堵上的安全窟窿。

  媒体调查发现,氢氟酸在部分电商平台仍可轻易买到。部分平台上“氢氟酸溶液”“HF清洗剂”等商品,售价十几元至几十元不等,月销量过千。销售页面仅简单提醒“戴手套操作”,连通风、防护及废液处理都未标注,却附带“买家默认具备化学常识”的免责条款。

  这种没有门槛、缺失监管的放任销售,打开了社会安全的缺口。

  “末端管理盲区”的问题同样突出。此次事件中,事发地为废弃地块,曾有厂房存在,如今是居民随意出入的“公共空间”。

  更令人不安的是,事故发生后,调查人员又在现场挖出两瓶氢氟酸,说明这并非孤立存在的隐患。本应被严格管控的危险化学品,竟然成了居民身边的“定时炸弹”。

  公共安全无小事。哪怕极小概率的悲剧,对受害者家庭来说却是100%的灾难。

  违规丢弃氢氟酸,不仅违反环保法规,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此次事件警示我们,危化品监管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必须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过程管控”转变。

  要压实危化品的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废弃处置的“全链条责任”,实行全程监管,倒逼相关企业与责任单位摒弃侥幸心理,严格落实处置流程,堵住安全漏洞。

  当前,尤需针对电商平台违规销售危化品问题开展监督管理,强化平台责任,完善审核机制,建立危化品全链条管理,做到去向可查。

  公共安全防范,离不开加强公众安全提醒。要加大对危化品及相关法律的宣传普及,通过持续发力,提升公众对氢氟酸等危化品危害的认知、防范和科学处置能力。

  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建设中,更体现在对每一处风险点的排查、每一件危化品的管控上。

  唯有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责任人,织密织牢公共安全防护网,才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让类似悲剧不再发生。


市民脚下的“夺命酸水”牵出的问号很多



  近日,一女子接触氢氟酸不幸身亡事件在互联网上发酵,引起社会关注。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解与担忧:可致伤致死的氢氟酸,为何市民会踩到?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周围是否还潜藏着这样的安全威胁?

  记者在事件现场走访看到,该地附近有较多拆迁区域与工地,事发处位于一片已拆迁完成的荒地上,周边围挡不牢,市民容易走入。氢氟酸在这里露天存在,令人匪夷所思:拆迁前,这里的危化品是否有全量管控?拆迁时,是否全流程监测、确保妥善处置?拆迁后,是否展开安全隐患排查验收?

  危险化学品有其生产使用等环节的严格规定,必须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氢氟酸也不例外。在《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氢氟酸溶液被明确列入其内。该物质腐蚀性强,在半导体、电子、玻璃、金属等重要产业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这样的“狠角色”十分考验监管,如果监管不周密、不到位,则会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事实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中,早已对强化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监管作出明确规定,要求重点整治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如今,氢氟酸出现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成为市民脚下的“夺命陷阱”,表明有关部门单位在责任落实上还存在盲区软肋。

  “虎兕出于柙”,“典守者”难辞其过。目前,属地部门已按规范对现场完成无害化处置,善后工作正在进行。反思此次事件,要深刻吸取教训,监管要始终保持“时刻放心不下”的敬畏之心,进一步形成覆盖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体系,进一步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让群众免于受到同类安全隐患的威胁。(评论员顾小立)


来源:http://www.news.cn/20250918/76311d89895d4140a0d146c05d237b04/c.html

责任编辑:SONGZIDONG
上一篇: AI“魔改”是创意还是恶搞?边界到底在哪儿?
下一篇:

服务热线

010-86200101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