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蔡长春
□ 本报见习记者 江泽萌
嘈杂噪声惹人烦忧、楼顶漏水令人发愁、琐事之争何时能休……邻里间的矛盾纠纷看似微不足道,宛如细小的石子,但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很可能会聚成大山,横亘在人与人之间,将和谐的关系打破。
近年来,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聚焦邻里纠纷“小切口”,做好平安建设“大文章”,通过以法为据、以情破冰、以理服人,高效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多元联动调处邻里纠纷,推动从“有结”转变为“有解”,重塑和睦邻里关系。
联合调解变噪声为和弦
【案情经过】2025年7月,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碧桂园“幸福里”幸福专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一起严重邻里冲突,楼上楼下因噪声问题长期未解决导致矛盾逐渐升级,最终演变为持刀对峙。面对紧急情况,幸福专员第一时间报警,并将此事同步报送给碧桂园“幸福里”里长,里长经过初步研判,第一时间通过“幸福码”问题直通渠道直报至城北区综治中心,请求区级力量协同开展化解工作。
【主要做法】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后,立即制止了双方持刀对峙的危险行为,收缴刀具并疏导双方情绪,同时查明身份信息发送至城北区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在收到当事人身份信息后,迅速查找历史数据库,发现自2024年起双方因噪声问题多次产生纠纷,但均未能得到有效化解,判断此次矛盾为历史积怨暴发,存在极大激化风险。综治中心遂立即启动“里长吹哨、中心派单、部门报到”机制,协调街道办事处、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物业公司等,选派人员组成联合调解组,赶赴现场对该纠纷开展专项化解。
联合调解组将双方带至派出所,开展“背对背”调解。针对持刀行为,民警对双方现场开具《违法告诫书》,明确告知持刀对峙行为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管制刀具的相关规定,告诫双方今后不得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从家庭责任方面切入,引导双方深刻认识冲动行为对个人及家庭的巨大影响,强调邻里关系和谐对生活幸福的重要性。最后,社区法律顾问针对双方矛盾根源现场拟定了调解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约定了违约追责条款,确保矛盾得到实质性化解。
双方互相赔礼道歉,承诺不再采取过激行为。后续回访时,双方对调解结果均表示满意,表示邻里关系已恢复正常,未再发生纠纷。
【工作心得】城北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照华:城北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为牵引,构建“里长吹哨、中心派单、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高效统筹整合全区资源力量,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及时将可能升级为恶性案件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工作要求。
释法析理变堵心为舒心
【案情经过】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广场西街一栋居民楼因年久失修,排污管道破裂导致污水渗漏引发邻里矛盾。一楼赵某多次与邻里协商维权未果,遂采取封堵水管、阻拦车辆等极端方式,致使矛盾升级。2025年4月29日,郧阳区综治中心接到十堰市综治中心推送的非警务矛盾纠纷预警,随后区综治中心迅速受理,启动三级联动机制,委派“金牌调解员”余章谦牵头,联合镇、社区成立专项调解组。通过走访座谈、宣讲民法典、弘扬邻里美德,促成居民换位思考。5月7日,经8小时调解,双方达成协议。5月12日,社区迅速组织专业维修,居民积极参与监督,矛盾成功化解,邻里关系重归和谐。
【主要做法】郧阳区综治中心创立“区-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多元共治”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构建三级联动治理体系。以区综治中心为统筹,联合镇综治中心、社区综治工作站力量,形成三级联动模式。接到矛盾预警后快速响应,组建专项调解小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矛盾及时有效处理。
采用法理情相结合调解方式。调解中注重倾听居民心声,了解诉求,既释法又析理,解读民法典,明确居民权利义务。以“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唤起共鸣,促进邻里间相互理解,消融积怨。
注重矛盾化解后落实跟进。达成方案后,协调督促社区推动实施,组织居民参与监督施工,确保维修质量,彻底解决问题。
建立多元共治长效机制。规范运行三级综治中心,发挥调解、仲裁、诉讼等优势,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推动矛盾实质性化解。
【工作心得】郧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陈平:化解上述漏水纠纷过程中,我们坚持“释法析理+情感共鸣”双轨并进。通过宣讲民法典明确权责,以“远亲不如近邻”唤醒共同体意识,推动居民从对立走向共治,最终达成维修方案并全员参与监督,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三级联动+多元共治”模式是破解基层化解矛盾纠纷难题的关键抓手。
精准疏导变陌邻为睦邻
【案情经过】2025年4月19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中坪村村民杨某与邻居刘某因鸭子啃食庄稼发生争执并互殴,杨某身上多处受伤。案发后,村委会、派出所迅速介入,将杨某送医,经鉴定其伤情为二级轻伤。尽管派出所、村委会多次调解,刘某始终未认识到自身问题,且态度强硬,拒不认错赔偿,调解陷入僵局。杨某及其家人遂欲起诉追究刘某刑事责任。
【主要做法】以情破冰,精准疏导。统景镇综治中心知晓此事后,依托农村邻里亲缘关系,邀请“老长辈”“老书记”,利用人熟、事熟、情面熟的优势,分头上门进行思想疏导,同时联系两家共同长大的子女见面沟通,争取支持,当事人及亲属的对立情绪得到有效缓和。
普法释理,破解困局。针对刘某法治意识淡薄的问题,统景镇综治中心组织派出所民警、司法所所长、镇法律顾问,开展专项普法,明晰正当防卫、互殴、殴打的法律界定,分析事态后果。经过释法明理,刘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联动攻坚,消融芥蒂。统景镇综治中心联合平安法治办、“一庭两所”、村委会及法律顾问组成专案调解小组,再次组织双方调解,经3小时的普法析理、情理劝说与利弊分析,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刘某道歉并赔偿医药费等费用3.6万余元,杨某不再追究其责任,双方签订调解协议。
【工作心得】统景镇综治中心负责人黄健华:邻里纠纷往往起因微小,但不能简单以责任划分处理,需结合历史渊源与人情关系,融“情、理、法”于一体,才能真正让群众信服。该案的成功化解,得益于镇综治中心构建的治理体系。一是源头预防,创新“喝茶议事”机制,通过茶话会普法宣规、收集诉求,实现邻里纠纷早发现、早干预。二是分级处理,依托社级“网格茶话室”、村级“民情茶室”、镇级“解忧茶话室”,推动邻里纠纷逐级化解,确保“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三是横向联动,综治中心整合“一庭两所”、法律顾问、“老书记”调解员等力量,针对疑难杂症开展联合调解,多维度纾解群众“心结”。
来源: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25-11/04/content_9283221.html
责任编辑:SONGZIDONG
上一篇:
利用AI技术让店铺图片“改头换面” 律师:涉嫌违法
下一篇: